新聞資訊
NEWS
資訊詳情
五十七年,為香港供應好食材
2019/01/05 17:13
瀏覽量
(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王婧 通訊員 謝文哲)凌晨1時,一頭頭生豬被趕出欄、檢疫、轉運,趕在日出前屠宰進入市場……每天,香港市民吃到的不少新鮮肉食來自湖北。
57年來,湖北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堅守職業道德,誠信經營、服務社會,為香港同胞供應優質、安全、綠色健康生豬,從未間斷。
全流程質檢,嚴把品質關
“這欄豬長得健碩,質量不錯,價格要高一些。”
每天10時,香港上水屠房豬肉交易開市,來自湖北的生豬備受青睞,經銷商們紛紛競價。品質高的產品,價格也高。“生豬品質把關的第一步在于選種育種。”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質檢員介紹,臺灣黑豬出肉率高、肌肉緊實,集團專門成立工作室,借鑒臺灣育種經驗,自主育種高品質特色黑豬。“育種豬的健康狀況、品質高低,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篩選,在源頭上控制、改良供港生豬的質量。”公司育種員說。
每年11月至次年4月,是生豬疾病感染高發期,也是豬肉生產基地的封閉管理期。“人員、車輛進出可能會帶來細菌,生豬容易受感染。這段時間,生產基地640多名員工按預防程序封閉式管理,控制人車進出。”自2008年來到生產基地以來,幾乎每個冬天,飼養員王丹鳳都以基地為家。
細化免疫、環境衛生及消毒等防疫措施,時刻掌握欄內空氣質量情況,每晚10時后到產房保育巡欄,“每個小環節都是安全的一大步。”王丹鳳說。
從選種育種到生產監管,從精準飼喂到后期控料,全流程質檢,每一步把關。憑借優良品質,該集團供應的生豬,在中國香港市場占有率達到七分之一,賣價超出普通生豬的30%左右。
轉化廢秸稈,為農民創收
每年10月,在襄陽市石橋鎮活牛養殖場門口,一條2公里多長的隊伍排到附近村民李寶山家門前。“石橋、黃集、龍王三個鄉鎮的村民都開著拖拉機將廢棄秸稈運過來賣,場面比趕集市還熱鬧。”李寶山說。
2008年,糧油集團在石橋鎮建立規模化活牛養殖場,是湖北省唯一的活牛供港基地,年產牛5000多頭,對天然原料飼料需求量大。
焚燒秸稈污染空氣,將農作物秸稈轉化成牛飼料,能為當地農民創收。糧油集團積極與當地政府聯系,發動周邊500余戶農戶,收割和運送秸稈,再由工廠加工成牛青貯飼料。“2018年賣了近8畝秸稈,收入4000多元,村里的環境也好了。”家住黃集鎮的村民柳月梅說,附近來了養殖場,荷包鼓了,空氣也好了。“關鍵是要培養農戶‘造血’能力。”該集團在黃金洞鄉黃家村出資36萬元援建茶油廠,員工駐村開展扶貧工作,從建廠生產到成品銷售全流程跟蹤服務;帶動黃岡、鐘祥、京山等地幾十戶農民脫貧致富,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示范項目……扶持農戶,捐款建廠,產業扶貧,扶貧幫困顯擔當。
小小蚯蚓,帶出綠色發展模式
每年養殖5000多頭牛,意味著產生近萬噸牛糞排泄物。牛糞問題不解決,石橋鎮活牛養殖場如何綠色發展?“蚯蚓可以變廢為寶。”在一次行業交流中,集團總經理周勇了解到蚯蚓生物分解處理技術,通過蚯蚓的消化系統,可以將牛糞等排泄物分解、轉化成可以被土壤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,消除了場區牛糞污染。“發展要可持續,不能只看眼前經營。”2013年,集團投資200萬元建立蚯蚓養殖場,建立蚓床160畝,年產蚯蚓240噸。“別人養牛我養蚯蚓,我同樣是在搞發展。”蚯蚓養殖場的楊萬坤說,小小蚯蚓門道很多,蚯蚓本身也可加工成畜禽飼料,通過牛消化吸收再排出蚯蚓糞這一有機肥,增強土壤肥力、預防病蟲害,“這也是綠色發展。”
如今,小小蚯蚓年處理牛糞近萬噸,年產有機肥3000噸,成功實現了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。“最長遠的發展還是綠色發展。”該集團開創“秸稈—牛糞—蚯蚓養殖—水產養殖—生物有機肥—有機農產品”綠色循環發展模式;與襄陽市政府合作,利用蚯蚓凈化技術對樊城區污水廠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置,走出了一條生態養殖、綠色發展的道路。
新聞來源:2019年1月5日 湖北日報 第4版